一、蔡英文“十年政綱”目的

    蔡英文推動“十年政綱”的總目標就是為了儘快贏得台灣多數民眾信任、重新執政,具體而言五個“需要”。

    1、藍綠鬥爭需要:提出不同於馬英九的政經策略,鞏固綠營勢力,拉攏反馬、非馬勢力,與藍營對抗。

    2、介入兩岸事務的需要:爭奪兩岸關係的話語權、主導權,在兩岸事務中扮演相應角色,提出民進黨版本的新兩岸論述,不讓馬英九壟斷了兩岸事務主導權。同時,影響甚至左右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,避免民進黨在兩岸事務中邊緣化。

    3、民進黨自身發展的需要:透過“十年政綱”重塑新民進黨形象,填補民進黨下臺後的論述空白,催生民進黨“世代交替”,吸收新生力量,轉變選民結構,增強民進黨的政黨競爭力,將民進黨塑造成為一個“有力量、有方向”的政黨,重新贏得人民信任。

    4、民進黨內部競爭的需要:蔡英文試圖透過“十年政綱”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,確立政治正當性,形塑自己的領導高度與實力,主導民進黨的政策走向,增加其在黨內競爭籌碼。

    5、選舉的需要:“十年政綱”就是蔡英文的參選白皮書、備忘錄,蔡已要求將之具體落實在新北市,也要求其他民進黨執政縣市一同實踐。“十年政綱”的選票功能就是“固盤拉中間”,特別是爭取都會選民、年輕選民、女性選民的支援。

    二、蔡英文“十年政綱”定位

    1、既與傳統“台獨”路線作區別,也與陳水扁的“激進台獨”、“法理台獨”、“文化台獨”相區隔,走一條“柔性”、“穩健”、務實、新型“台獨”之路,充實“台獨”內涵,擴張“台獨”縱深,尋找“台獨”可行之路。

    2、與馬英九“黃金十年”特別是兩岸政策相區隔,站穩“主權獨立”立場 。蔡英文攻擊馬的兩岸路線是“冒進與暴衝”、是“親中賣臺”、“矮化主權”、“流失主權”、“圖利財團”、“鎖進中國”,蔡的政策是要與之不同甚至相反,走一條“審慎漸進”、“穩定細緻”、“平衡”、“可預期”的大陸政策之路。

    3、全方位思考台灣出路,擬定台灣未來發展方向,至少涉及17個領域、辦80場研討會,觸及到台灣內部諸如人口老化、失業率、社會福利、生態惡化、區域發展、農業、產業、財政等議題,著重關注“島內治理”,但淡化、回避“國家定位”、兩岸議題。

    4、位階介於黨綱與選舉政見之間,具有中長期影響。政綱不抵觸“台獨黨綱”,但對民進黨年底“五都”選舉與2012年大選具有指導意義。可以預期,年底“五都”選舉以及2012年的選舉主軸將在蔡的“十年政綱”與馬英九“黃金十年”、“百年論述”之間展開。

    三、蔡英文戰略與策略

    蔡英文處理“十年政綱”的策略是“有所不變,有所變”,即總體戰略不變,但做策略調整。

    1、戰略上“有所不變”

    堅持“主權、民主、人權”的原則不變,相反更強化、更具攻擊性。

    一是堅持1999年“台灣前途決議文”立場。堅持“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,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,必須經由台灣人民全體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。”

    二是堅持所謂“台灣主體性”。蔡英文提出要在“台灣主體意識”強化中,進一步突出“台灣性”,弱化“中國性”,將後者回歸為一種人文價值,並以“台灣性”為基礎,建構“共同的新的國家、新的台灣的認同”,處理好族群認同問題。

    三是堅持兩岸政策的“民主程式”、“公投”兩岸政策,全民監督,透明化、公開化。

    2、策略上“有所變”

    面對新的政經形勢,台灣需要新的策略:

    一是正視大陸崛起。不反對與大陸“正常交住”,不反對與大陸做生意,也希望利用大陸崛起的機會發展台灣,找到與大陸相處之道。蔡英文主張發展“互惠而非岐視、和平而非衝突、對等而非從屬”的正常關係。蔡提出“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,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的對話”,並以綠營內部80%以上的支援率為已辯護。

    二是提倡“包容性”而非“排他性”本土觀。擺脫民進黨萎縮為“獨派“團體、無法在都會區立足的危機,把民進黨轉型為先鋒、先進政黨,找到更多的支援者,調整選民結構,而不是只到台灣農村、偏遠地區尋找支援慰藉。

    三是走“中間偏左”路線,突出民進黨兩岸政策核心價值在於堅持“公平正義”、“照顧弱勢”、區域平衡,追求符合台灣利益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兩岸經貿交流策略。鼓吹台灣“貧富分化論”,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。 論述依據在於馬英九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,造成台灣貧富分化加劇、南北差距拉大,獨厚大財團、圖利國、共高層,剝奪中小企業、中南部、弱勢人群的發展機會。導致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。這種說法對於低收入者、對沒有分享到兩岸開放成果、甚至產生相對剝奪感的民眾具有蠱惑性,對那些具有理想性的青年、大學生較具吸引力。

    四是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與大陸關係。試圖從外部、從國際格局看台灣與大陸關係,而不是內部、從兩岸關係看相互關係,“台灣不必也不能透過中國面對世界”,不能矮化台灣“國格”、“主權”,在與大陸對話、交流、維持穩定關係的同時,更需要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對話、交流及合作。

    五是在經貿策略上主張“經由世界走向中國”,“先世界後中國”、“先先進國家、再後進國家”。主張台灣在國際經貿、區域經濟中扮演與中國平等的角色,反對象馬英九那樣將台灣經濟“鎖進中國”、“依附大陸”,試圖建立和藍營不同的兩岸產業鏈的鏈結關係。

    六是提出民進黨版本的“中華民國論”。民進黨試圖將“中華民國”與台灣作某種連結,但不講1949年前的“中華民國”,只講1949年在台灣的“中華民國”。蔡攻擊“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”,民進黨要掌握“中華民國”內涵的解釋權,建構新的“中華民國”論述。

    由上可知,蔡英文的“十年政綱”是在為民進黨確定新的論述,尋找新的出路,與傳統的“台獨”路線相區隔、與馬英九路線有所區隔,總的方向是開門而非閉門、選擇性開放而非全面性開放,“態度善意,作法務實”。 但蔡英文能走多快、走多遠存有變數。

    四、蔡英文“十年政綱”前景

    “十年政綱”能否修成正果,需要看民進黨內在與外在、主觀與客觀條件,面臨多重變數。包括五個方面:

    一是蔡英文的領導地位是否穩固。蔡個人政治意志很強,但政治手腕不夠嫺熟,政治決斷力不夠明快,戰功遭到質疑,黨內挑戰者眾,民進黨內部仍是暗潮洶湧,蔡推銷十年政綱,政治實力有所不足。

    二是民進黨的支援者接受與否。蔡英文十年政綱得到了綠營多數派系的支援。辜寬敏、黃昭堂等“台獨”大老等支援蔡英文,前朝政務官陳明通、吳釗燮、鄭麗君、綠營學者羅致政等人紛紛參與、聲援蔡英文的政綱研討會。年輕世代也期待蔡“十年政綱”的通過。但蘇貞昌、謝長廷等尚未公開表態,陳水扁、呂秀蓮、姚嘉文等則有所批評或嘲諷。

    三是與年底選舉成敗相關。“十年政綱”與民進黨年底選情應該是正向加持有關係而非相生相剋。如果年底民進黨的選情上升,基本盤穩固,蔡英文就有強烈的意願推動“十年政綱”,以及便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援;如果選情不佳,蔡英文有可能調整、甚至放棄“十年政綱”,以求鞏固基本盤。如果年底選舉結果好于預期,蔡英文推動十年政綱的動力就會更強一些。

    四是否符合台灣特別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潮流與趨勢。“十年政綱”存在多重邏輯矛盾,包括蔡英文把重點放在解決台灣人口、環境、社會等內部問題,來減緩兩岸交流對台灣內部的衝擊,極力淡化、回避兩岸議題,可能是把錯了脈、抓錯了藥,找不到重點。在大陸全面崛起、世界上都要與大陸相互鏈結時,出現“Chinemica”、“Chinwan”新英文單詞時,蔡英文卻主張繞開大陸,由世界走向大陸,這是另一種“戒急用忍”思維。蔡英文反對兩岸經濟合作協議,但又找不到有效的替代方案以避免台灣經濟的邊緣化。蔡英文試圖與大陸對話,但卻又不放棄“台獨”黨綱,設置很多前提。

    五是美日等國樂見民進黨提出新的論述、務實的主張,希望民進黨年底選舉有所收穫,但關鍵還得看民進黨自己。

    由上可知,民進黨目前面臨的內外環境決定蔡英文的“十年政綱”不可能一帆風順,會有曲折、反復。十年政綱最後內容一定是民進黨內各派相互妥協的結果,不一定反映蔡英文的全部意旨。“十年政綱”應該在台灣內部治理包括社會福利、環境保護、人口老化、財稅政策、區域平衡等議題提出較多具體政策,但涉及台灣前途、兩岸關係等議題不一定取得實際進展,可能是“頭轉身不轉”、“身轉心不轉”,表面熱鬧,徒具形式,缺乏實質的、積極的內容,更缺乏亮點、高度,找不到台灣真正的政經發展出路。

    當然,我們也不能低估了蔡英文、民進黨求新、求變、求贏的意志,如果年底民進黨的選情節節上升,選舉結果好于預期,民進黨轉型的動力就會上升,“十年政綱”就有可能開花結果。

    結語:

   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已走到了不能不轉型調整的關鍵時刻。沒有轉型,就不會有重新執政的機會。我們希望蔡英文能夠跳出“台獨”窠臼,不應退縮到“兩國論”、“戒急用忍”、“一邊一國”的僵化思維,正視並順應兩岸同胞要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這一主流民意,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,務實思考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新思維、新模式,改變“逢中必反”、“為反對而反對”的思維,擱置甚至廢除“台獨”黨綱,轉向積極、開放、務實的兩岸政策,培植民進黨內部溫和、理性的力量,改變選民結構,真正開啟民進黨與大陸交往、對話的歷史新頁,參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中來,共同謀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。(本文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)

 

arrow
arrow

    羊妹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